大甲媽祖繞境每年總是相當精彩
前年大銘親自參與南下進香的徒步行程
徒步的三天,讓我留下很多美好記憶
可惜的是,今年大甲媽祖來得特別早
繁忙的工作,讓我今年恐怕無法參與
只能利用大甲媽南下到北斗時
勉強擠出一點時間參拜,因此也格外珍惜
上週六一早,空中飄著濛濛細雨,又溼又冷
八點多,北斗光復路上沿途信眾皆擺出香案
奠安宮的接駕隊伍,從大菜市口緩緩走來
引領後方大甲媽駕前的頭貳參贊香及直屬陣頭
光復路上居民設香案祭拜大甲媽
奠安宮接駕隊伍走在前端並緩緩向前
奠安宮頭旗與頭燈
大甲鎮瀾宮的符令組人員穿插期間
沿街向設案人家發送符令
祈求遶境沿途平安康泰、萬事如意
大甲鎮瀾宮工作人員發送符令
緊接在後面的,同樣是奠安宮的接駕隊伍
活潑的太子團,頗具氣勢的將軍團
動作整齊的執士團與哨角隊
每一個陣頭都別具特色
這也是成員們近月利用晚上練習的成果
奠安宮將軍團隊伍
奠安宮將軍團北斗農會前表演
奠安宮將軍團
奠安宮執士團
奠安宮哨角隊
緊接在這些陣頭隊伍後面的
當然就是奠安宮媽祖的神轎了
媽祖神轎緩緩向前
引領著後頭鎮瀾宮的頭旗頭燈
頗具「有朋自遠方來」的歡喜氣氛
奠安宮的涼傘
奠安宮媽祖神轎
大甲鎮瀾宮頭旗頭燈緊接在後
大甲媽的開路鼓與鼓車
緊接在頭旗頭燈後方
敲打出響亮的聲音讓氣氛更熱鬧
大甲地區的社區鼓陣也加入增加氣勢
大甲鎮瀾宮的開路鼓
開路鼓後方的大鼓車
大甲地區的鼓陣為廟方鼓車助陣
接在鼓陣後面的
是鎮瀾宮隨行頭貳參贊香宮廟的隊伍
首先是頭香中壢朝明宮的隊伍
隊伍中,大型的神像車輛
以及一輛畫有媽祖跟千里順風的Q板像
是這個團隊的繞境特色
頭香中壢朝明宮遶境隊伍
頭香中壢朝明宮遶境車輛
遶境車輛中掛著鎮瀾宮「頭香」贈匾
遶境車輛中發現超大型神像
車輛隔板的媽祖與時髦的千里眼順風耳
貳香是溪州武元宮
繞境車輛掛上宮廟造型的飾板
走在隊伍中,成了搶眼的焦點
貳香溪州武元宮遶境車輛
接著是參香台北聖鳳宮
鑼鼓車與藝閣花車
讓隊伍中有動有靜,也是精彩
參香台北聖鳳宮鑼鼓車
參香台北聖鳳宮藝閣車輛
贊香有兩組,都來自台中
分別是鎮清宮與朝聖宮的隨香隊伍
作為各香隊伍的壓軸
大型的藝閣花車與音響車輛也是不可或缺
豐原鎮清宮的隨香車輛
豐原鎮清宮隨香團隊人員
豐原鎮清宮藝閣車輛
台中朝明宮隨香團隊人員
台灣護聖宮造型特別的接駁車
經常在重要進香場合出現
平時它總低調的穿插在香客中
而這次卻發現它是在進香隊伍中
想必是某些原因讓它的進度落後了
台灣護聖宮的接駁車輛
接在護聖宮車輛後面的
是鎮瀾宮所屬的各陣頭隊伍
首先是人數最多
也是最為壯觀的繡旗隊
可惜當時為安撫哭鬧中的女兒來不及拍
所幸後來在溪州的省道旁又偶然的巧遇
人數最多最為壯觀的繡旗隊
接在後面的是福德彌勒團與彌勒團
前者由土地公神偶與彌勒神偶組成
後者由三尊頭部、眉毛顏色不同的彌勒神偶組成
福德彌勒團鼓車
福德彌勒團團旗
福德彌勒團遶境隊伍
福德彌勒團奠安宮廟埕表演
彌勒團遶境車輛
彌勒團鼓車
彌勒團團旗
彌勒團奠安宮廟埕表演
接在後面的太子團
以太子爺及濟公神偶為遶境主軸
據說太子爺會發給小孩子奶嘴或糖果
拿到太子爺所賜的奶嘴給小孩使用
可以得到「好夭飼」的賜福
只可惜女兒似乎會怕太子爺的神偶
一看到就趕緊躲起來
無緣拿到奶嘴,卻拿了不少祈福糖果
太子團鼓車
太子團遶境隊伍
太子團中的太子神偶
太子團中的濟公神偶
接著後方則是神童團的隊伍
辮子直直束起的神童
是這個遶境團隊的精髓
莊儀團緊接在後
眾團員促擁著金鏡、水鏡將軍
高大的神偶走在街上頗具氣勢
神童團鼓車
神童團遶境隊伍
辮子直束的神童是神童團的精髓
莊儀團鼓車
莊儀團遶境隊伍
莊儀團走過後
一陣整齊的古吹聲響由遠而近傳來
仔細一看,是執著長長銅管樂器的哨角隊
哨角隊前導車輛
哨角隊
早上九點半哨角隊離開後
奠安宮廣場及附近的街道也沉靜些許
直到兩個小時之後,三十六執士經過
廟的週邊又開始熱鬧起來
三十六執士隊,是離涼傘與神轎最近的隊伍
也是除了轎班外,媽祖最貼身的護衛
進香團成員手執彩牌與法器
分兩列並排前行,場面整齊而壯觀
這當中有兩位團員手執黃色布旗
那布旗好像是回鑾時掛在轎底的「令」字旗
三十六執士隊
隊員手執黃色布旗似乎就是「令」字旗
三十六執士隊通過沒多久
涼傘與神轎也緩緩向廟埕接近
雖然此刻正下著毛毛細雨
隨行的香客好像不在乎風雨
促擁在神轎附近的香客眾多
跟在神轎後面的人潮更是驚人
大甲媽祖轎前涼傘
大甲媽祖神轎緩緩向前
促擁在神轎週邊的人潮
隨行神轎後方眾多不畏風雨的信眾們
大甲媽祖每年的遶境活動都相當精彩
今年南下遶境經過北斗,雖然下了點雨
信徒們的熱情讓人忘記外面的風雨
這幾年在政府機關與社團的賣力宣導下
鞭炮與煙火少了許多,仍不失熱鬧
而且少了鞭炮煙火
讓人可以更自在地觀賞精彩的陣頭隊伍
也不失是一件好事
時代在變,很多做法也必須跟著改變
好的留下來,不妥的則加以改變或轉化
大甲媽祖遶境活動之所以年年精彩
想必是它的包容力使然
它接受了不同的想法、做法
既保存傳統,又能接受現代科技與觀念
這實在是不簡單